搜索

疫情新形势下,如何应对当前疫情变化?

2022-12-13


随着“新十条”发布,我国防控政策迎来大幅调整。阳性感染者可根据情况居家隔离,不再全部进行统一隔离收治;患者无论感染新冠与否,医疗机构均提供诊疗服务。

这意味着,医疗机构将迎来“大考”,一旦医护人员在院内外感染,医院便会遭遇“非战斗性减员”。在新的防疫形势下,如何控制院感规模,关乎医护人员以及各种需要进入医院的脆弱人群的健康。

与此同时,新形势下的个人防疫思维,也需要及时转变与更新,方能尽快形成新的共识,携手应对新的挑战,共同平稳度过当前这一疫情关键期。

一、过多的医疗干预没有必要

当前,以区域性集体管控为主要特点的封控式防疫,显然是告一段落了。取而代之的是,更加具有灵活性和个性化的自控式防疫。

面对如此巨大的调整,必然使一些群体内心造成震动,随之而来的可能就是一些小恐慌。比如,有人在社区里高喊“我要做核酸”,或者到医院和药店囤药。

这不仅导致一些医疗机构的发热门诊人满为患,而且很多药品还被抢购一空。一些非常普通的感冒药,甚至也到了“一药难求”的地步。

新冠病毒作为一个全新的致病体,从出现到如今已经三年多了,自身出现了多次变异,传染性虽强,但致病性却已经明显减弱了。

这种变化,实际上非常符合病毒的演化趋势,因为任何生物的进化逻辑,都是让其能够有更多的生存空间。而感染者作为病毒的宿主,原则上讲越安全对病毒的生存与繁衍越有利。所以,在地球上生存越“滋润”的病毒,越能够与宿主相安无事。

事实上,每个人的呼吸道内都生存着很多病毒,这些病毒之所以能够与人类相安无事,就是因为它们基本进化到了“无害”的程度。常言“大疫不过三年”,其实也暗含了三年时间足以把一个致病性极高的病毒,变异成不那么致病的生物体。

目前,奥密克戎表现出来的特征,也大体暗合了这样的进化规律。而做出这样的判断,也同时基于了我国近年来抗疫积累的相关数据。

二、个人抗疫理念转变很关键

对于医疗机构而言,由于感染基数激增,相关人员的就诊需求,可能会出现爆发式的增加。而就医困难的信息,同时又会增加相关群体的焦虑,继而导致这一矛盾更加突出。

在这样的情况下,应该如何应对,确实考验医疗机构应变能力。从北京卫健委近期出台政策来讲,很有针对性。比如,要求所有的二级医院,都要无条件开设发热门诊,并保证人力物力。

目前新冠感染,对机体和心理影响最大的症状,无疑就是发热,而且发热到了一定程度,就必须进行干预。因此,解决这部分的医疗要求,是目前抗疫的关键。

事实上,这些治疗需要的仅仅是最基础的医疗手段,也有全面铺开的条件,所以这项工作做好了,社会面的感染者就会有了“定心丸”。排队看病、囤积药品等类似情况,也因此可以迅速得到缓解。

医疗机构面临的另一个难题,在于医务人员感染了怎么办。

目前情况看,医务人员在短期内确实会有大范围感染的风险。这就需要做好医务人员的保护工作,有效控制院感规模,一方面让医疗岗位不会短时间大量缺编,另一方面也让患者体会到奥密克戎真的没那么可怕,从而更好地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。

新冠感染作为自限性疾病,其康复的快慢,主要在于个人的身体抵抗力。所以,相信自己比什么都强。也希望新的疫情形势下,能兴起更好的全民健身运动,增加个体免疫力。

近期网上流传一个段子,医生讲口罩可以预防新冠,于是口罩脱销了;专家讲某某中药可以预防新冠,于是某某中药也脱销了。可是专家说,加强锻炼可以预防新冠,却根本没人在意。

这也体现出,大多数人的抗疫理念,还是习惯于依靠外界的物件,而不是自身的能力。

其实,面对任何疫情,我们只要保持一个健康的身体状态,保证充足的睡眠,适当锻炼,让身体处于“正气存内,邪不可干”的状态,不但可以降低感染几率,即使感染了也更容易康复。

过去三年的抗疫形势,让很多人习惯了众志成城的心态,现在转向各自为战的个性化防疫,出现不适应的情况是必然的。但这种转变,是抗疫工作发展的必然选择。

只要人们能够迅速转变思维,在新的疫情形势下形成新的共识,认真做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,生活秩序回归正常,就在不远的明天。

 

 

关键词: